栏目分类
股票扛杆_证券配资网站_牛股配资app
股票扛杆
证券配资网站
牛股配资app
配资平台 协同差异多元竞争 产业创新双链交融
发布日期:2024-07-31 13:03    点击次数:131

  张鹏博士拥有近十五年英国、香港等海外投行高管经验。针对国内核电、航空、装备制造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张鹏于2016年举家回国配资平台,创立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现任研究院执行院长,致力于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近日,南方日报专访张鹏,了解研究院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记录来自科研一线的青年新锐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和建议。

  ●南方日报记者吴擒虎

  助力大湾区产业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产业赋能

  南方日报:2023年,研究院的科创事业取得了哪些新的发展和突破?

  张鹏:2023年,研究院整体建设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研究院与散裂中子源共同研制的工程材料衍射谱仪,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成功出束,现已完成初步带束调试进入实验阶段。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项目之一的先进材料科学园区建设,二期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将逐步建设打造成优质的新材料产业生态社区。

  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项目总金额达1.58亿元。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02篇(SCI/EI收录139篇);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8件;累计申请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件;标准修制定方面,主持和参与标准修制定18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4项;平台申报与建设方面,广东省残余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项顺利获得立项并实施建设。

  南方日报:研究院对东莞和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

  张鹏:研究院通过“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

  研究院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其中包括华为、国家管网、中石油、中海油、中广核、韶钢、徐工集团、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同时,研究院不断与地方产业进行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例如:与广东文轩热能共建“广东省热交换装置先进连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东莞智能自动化装备龙头企业长江股份共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唯美陶瓷集团共建“陶瓷材料应力测试及数值模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研究院技术能力与学术水平得到了同行和业界的高度认可,并获得了核心国际会议的承办资格。2023年3月,研究院作为承办单位,成功举办第21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2023年11月,为继续推动我国材料试验理论与技术进步,研究院作为承办单位,成功举办第14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另外,研究院作为中国结构完整性联盟组织代表团成员,成功拿到了2024年国际结构完整性学术研讨会的承办资格。

  锻长板补短板

  激发自主创新动能,避免低效行业内卷

  南方日报: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你认为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优势、有哪些不足?

  张鹏: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通过几年的谋划发展,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也正在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怎么克服社会制度、人文和城市之间发展的差异,加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发产业自主创新动能,形成协同发展和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是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重点接受的挑战。

  南方日报:你认为目前大湾区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存在哪些痛点、堵点?

  张鹏:广东过去以制造业起家,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一直是制造和智造业的痛点之一。近几年经济增长放缓,内外市场萎缩,传统制造业一直面临原料、用工、能源等成本逐年增长的压力,外部环境的影响反向传导回企业。在困境下大部分企业更多的选择是生存,要生存就有竞争,有竞争必然形成内卷,在整体行业处于逆风的基本面下,严重的行业内卷导致行业发展偏离正轨,从而很难实现从产出助力研发,再通过研发促进产出的良性发展,企业无法将发展重心回归于提高效能和技术革新,这也是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局和挑战。

  提升市场敏感度

  精准挖掘需求,促进产研有效衔接

  南方日报:从产业链到创新链,你认为应该怎样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发挥大湾区产业链条配套齐全的优势?

  张鹏:企业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的有效载体。我觉得,目前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还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仍然偏弱,除部分大型企业有固定研发投入外,绝大部分企业不具备体系化的科研团队;二是高校科研机构研究课题与产业关联度不高,在研发选题时缺乏对产业需求深挖,更依赖于政策导向,同时重学术,轻应用。

  回国后,我也经常与各个领域产业链的生产型企业家交流沟通,很多企业家反馈,大多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企业、产业关系不大,很多科研机构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多地从降本、提效和智能智造上考虑,实际上产业链很多技术创新需求都是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在变化的,是非标的,需要观察客户、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去不断调整。再加上大部分企业以生存为主要目标,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持保守态度,这为科技攻关和课题研究也带来了阻力。

  近年来,国家也通过政策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集中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带动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并实现技术创新。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另外,也可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整合科研机构,依托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以产业联盟及行业协会为桥梁对接产业,成立专一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储备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南方日报:从创新链到产业链,你认为应该怎样构建顺畅的产研对接渠道,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谷”?

  张鹏:诚如我前面提到的,从产业链到创新链,或从创新链到产业链,其实是一个闭环,目前创新与产业融合,大方针还是基于政策的引导,而科技创新的资金大部分还是进入到科研院所,无法实际抵达企业,而企业对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期望和信心也普遍不足。

  构建顺畅的产研对接渠道,真正做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科研院所和机构作为创新链上重要的一环,是需要积极反思的,当然这也包括我和我们研究院。我们需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深入挖掘产业的实际需求,需要像企业一样去运营,以市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包括产品、定位、团队架构和市场战略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企业。

  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信任如何构筑?创新链要深耕行业,才能挖掘到实际的、真正的需求。

  产研对接首先要做好精准的需求对接,行业需求、企业需求、技术需求等要贴近实际,要深入生产制造。一线做好调研后,通过双方技术交流,明确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方向,科研机构再做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推动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科技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手记

  科技创新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

  与张鹏院长交流过程中,记者最大的体会便是:科技创新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构建符合时代前进方向、引领时代发展风气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弄潮涛头。

  树立新理念。行业内卷背后,是创新的匮乏。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从而在行业深陷内卷、要素支撑乏力的背景下,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向成果转化要竞争力。

  尝试新打法。通过积极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新打法,设置产业化绩效奖励,真正将有限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作用于产业链的核心诉求上。让市场定方向配资平台,让企业扛大旗,以产业链为牵引,以成果论成败。